<progress id="rdekm"><bdo id="rdekm"><dfn id="rdekm"></dfn></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rdekm"></progress>
    <menuitem id="rdekm"><strong id="rdekm"><delect id="rdekm"></delect></strong></menuitem>

    1. <samp id="rdekm"></samp>

      <samp id="rdekm"><sup id="rdekm"><ruby id="rdekm"></ruby></sup></samp><tbody id="rdekm"><bdo id="rdekm"></bdo></tbody>

      媒體關注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關注 - 正文

      海的城市多“魚”多彩

      日期:2022-06-06 09:09    作者:    來源:青島早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5月22日,是第29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早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揭秘青島近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相關情況。據了解,青島近海已發現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脊椎動物,約有2000種,其中包含全球特有種兩種。

      綠海龜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島城海洋物種豐富

      “青島地處黃海之濱,環抱膠州灣,所轄海域面積約為12240平方公里,海岸線綿延曲折、峽灣相間,總計海岸線長約860公里,面積大于0.5平方公里的海灣共有49個。青島沿岸的多樣化自然環境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使得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在此繁衍生息,造就了青島近海海洋生物的高度多樣性。根據資料記載,青島近海已發現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脊椎動物有30個門、約300個科、1000個屬共約2000種。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李永濤博士告訴記者,這些海洋生物絕大多數屬暖溫帶種,少數屬冷溫帶種和暖水性種。其中包含全球特有種兩種,它們是青島橡頭蟲和黃島長吻柱頭蟲,這兩種生物在全球僅產于青島海域。而作為研究脊椎動物起源與進化的模式動物文昌魚,在青島也被記錄到并得到了充分的保護。

      “青島海域海洋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種類繁多,為魚類等脊椎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資源。”李永濤介紹,青島海域的魚類有178種,包括25種軟骨魚類和153種硬骨魚類。海洋爬行動物包括海龜和海蛇兩類,數量較少。青島記錄到的海龜有蚋龜、棱皮龜和綠海龜3種,均以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餌,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蛇以海蛇科的青灰海蛇、青環海蛇和淡灰海蛇3種較常見,一般棲息于近海無人居住的海島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海洋鳥類有6目176種,青島有記載的達110種,其中,屬于珍稀瀕危國家保護動物的有短尾信天翁、斑嘴鵜鶘、白額雁、白腰杓鷸和銀鷗等5種。 ”另外,青島海區發現的海洋哺乳動物有6種,包括東亞江豚、小須鯨、抹香鯨、偽虎鯨、海狗和斑海豹。

      據李永濤介紹,青島海域的一些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如東亞江豚、斑海豹、綠海龜等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科學保護。“瀕危海洋生物的現狀令人心疼又憂心,設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首先有利于全社會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并形成保護意識。其次有利于全社會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式方法,凝聚強大合力。最后有利于促進政府科學立法,依法保護物種多樣性。希望能有更多的科研力量加入進來,更加科學地保護生物多樣性。 ”李永濤說道。

      深耕海洋的“青島模式”

      “我國海域遼闊,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空間和生存條件。受獨特的氣候、地理及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海洋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遺物種數量大、生態系統類型齊全、經濟物種多等特點。在國家過去幾十年快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見證了大面積的近海生態環境退化景象,包括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喪失,海洋生物生存面臨嚴重威脅,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許多水生野生動物瀕臨滅絕。 ”李永濤介紹,海洋生物保護面臨很多問題。

      記者了解到,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面,“青島模式”一直值得稱贊。 2021年,全市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保持穩中向好趨勢;在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評選活動中,青島靈山灣獲評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第一名,成為省內唯一成功入選的優秀案例。 5月21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指導啟動了“云放魚”公益活動,活動采取線上認購和線下專人代放的形式。市民可以通過小程序線上認購專屬魚苗養護包,足不出戶即可將魚放入大海,為保護海洋生態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外,近年來,青島市逐步加大漁業資源養護和修復力度,在膠州灣、靈山灣、古鎮口灣、鰲山灣、嶗山灣等海域,放流蝦、蟹、魚等各類水產苗種120億單位,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促進了水生生物資源有效恢復和可持續利用。

      / 記者手記 /

      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

      我國海洋開發活動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可利用自然岸線、灘涂空間和淺海生物資源日趨減少,近海大部分經濟魚類已不能形成漁汛,近岸過度開發問題突出。另外,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水溫升高、海洋酸化、降雨量及其時空分布格局變化以及極端天氣增加等也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水域生態系統帶來極大的影響。記者了解到,劃設海洋保護區并落實管理,是挽救漁業資源枯竭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建立271個海洋保護區,總面積約12.4萬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線、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相結合的網絡體系。

      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不能只靠單單設立這樣一個節日,更需要多措并舉,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立法、加強宣傳等。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因為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王彤

      黃海水產研究所供圖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