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21日訊 5月21-22日是“第十八屆公眾科學日”,主題為“愛科學 向未來——探秘海洋科學世界”。今天,駐青科研院所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集中展示科技創新成果,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享海洋科學魅力。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以線上直播方式,通過云游場館、科學實驗、科普報告、主題繪畫等多種形式,開啟一場“奇妙海洋探秘之旅”。 在亞洲館藏量最大的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觀眾見到了童魚、紅珊瑚、深海小飛象、偕老同穴海綿等珍貴的海洋生物標本;在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大數據中心,了解了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預報、海洋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應用;在科學探究實驗環節,能有效降解多種塑料垃圾的海洋真菌、我國自主研發并成功走出國門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等科技創新成果一一亮相,展現出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魅力。

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作為認識海洋、走近海洋、宣傳青島的一張靚麗名片,我國迄今投資規模最大、保存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對外精彩亮相。21日上午, 40多名來自青島市中小學和高中同學來到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黃海所科研人員通過線上及線下結合的形式,采用科普講座和展廳參觀、講解等方式,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館藏海洋漁業生物以及海水健康養殖相關知識。講座結束后,同學們先后參觀了海洋漁業生物科普展廳和一樓的回廊展區,并獲贈黃海所制作的《黃渤海鯨類的研究與保護》科普繪本。系列活動,拓寬了同學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探索海洋奧秘的熱情。

在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科研人員以“‘碳’索科學,有你有我”為主題,在云端面向公眾開展了“妙趣小實驗”“快樂舞臺劇”“科學大家談”等多個板塊活動。“變廢為寶育蘑菇”,講述蘑菇如何生長,如何將“廢物”變成有用的“寶貝”,用于綠色農業生產;“塑料超人PCL”,通過故事表演展示了PCL作為一種新型塑料材料,是實現“雙碳”目標道路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立足“雙碳”主題和科教資源,科研人員還向公眾介紹了什么是“雙碳”以及我們能為“雙碳”目標的實現做些什么,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