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正式揭牌。該資源庫是我國迄今投資規模最大、保存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庫,重點打造海洋漁業生物基因、細胞、活體、群體和微生物共5個資源庫。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海洋生物資源是一種可持續利用的再生性資源,其中海洋漁業資源是人類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漁業資源作為自然海域中直接利用的生物資源已經被充分或過度利用,漁業生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藏與開發成為人類主動、定向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的新途徑,在保障我國食物安全、推動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家權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據了解,“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項目”2015年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投資約1.6175億元,建筑面積2065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資源入庫10余萬份、信息資源50萬余條,涉及710種海洋動、植物和376種微生物;保存了黃海水產研究所培育的16個國審新品種核心種質、脊尾白蝦模式動物及其他珍稀或優良種類的活體種質。為良種創制、綠色養殖、資源保護等科學研究提供種質及研發平臺,支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重大項目的順利進行。
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以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與高質量利用為中心,根據我國不同海域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保護需求,構建現代化的漁業生物資源保存平臺,保存樣本實現海洋經濟種、生態種、特有種、稀有種和瀕危種等重要生物資源全覆蓋,支撐水產種業振興行動,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