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rdekm"><bdo id="rdekm"><dfn id="rdekm"></dfn></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rdekm"></progress>
    <menuitem id="rdekm"><strong id="rdekm"><delect id="rdekm"></delect></strong></menuitem>

    1. <samp id="rdekm"></samp>

      <samp id="rdekm"><sup id="rdekm"><ruby id="rdekm"></ruby></sup></samp><tbody id="rdekm"><bdo id="rdekm"></bdo></tbody>

      媒體關注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關注 - 正文

      【青島學習平臺】山東故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關長濤:37年“耕海牧漁” 建起10萬余畝國家級海洋牧場

      日期:2021-07-12 10:13    作者:    來源:青島學習平臺     打印    加大 減小

      6月26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關長濤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后,就一頭扎進辦公室開啟了“加班”模式。作為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他當天要對2021年度海水魚體系任務書進行修改確認,從頂層設計著手引領全國海水魚產業發展。

      關長濤37年耕海牧漁,自言做了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20世紀90年代末帶領團隊開展離岸抗風浪網箱研究。當時國內的網箱幾乎都是木質小型結構,抗風浪能力差,一場臺風過后,往往成千上萬只網箱被打壞,經濟損失高達數億元。

      “我們最終研制出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圓形抗風浪網箱,該網箱可在海上隨波浪變形,以柔克剛,堅固耐用。”關長濤說。如今,這種網箱已成為國內主流網箱,通過推廣應用,有效推動了我國離岸深水網箱養殖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僅關長濤團隊推廣的成果就已創造經濟效益20多億元。

      進入21世紀,關長濤開始做“第二件事”,組織開展海洋牧場構建技術研究。“我國近海魚類繁衍生息場所日益惡化、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面對這些突出問題,保護海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被國家提到新的高度,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漁業新模式適逢其時。”關長濤說。

      為此,他帶領團隊系統開展了10余種不同結構人工魚礁的水動力特性研究,針對不同的養殖環境和養殖品種,研發出了多種新型人工魚礁。通過集成人工魚礁投放、藻類移植、魚類放流與海珍品增殖等技術,極大推動了全國海洋牧場快速發展。在青島薛家島、萊州灣、威海雙島灣和北戴河等海域,他們通過直接技術支持建立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就有6個,總規模10萬余畝,牧場區生物量平均提高2至3倍,經濟效益提高50%以上。

      2017年,關長濤迎來“第三件事”,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聘任為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成為海水魚產業領軍人,這是對關長濤以往成績的認可,也讓他的擔子更重了。海水魚養殖品種由原先10余種增加到近100種,養殖產區由環黃渤海“三省一市”擴展到全國沿海10個省市……關長濤帶領全國49個崗位科學家和綜合試驗站組成的研發團隊,推進海水魚養殖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十三五”期間,關長濤團隊推動全國海水魚養殖產量增加30余萬噸,新增產值近150億元。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