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為建設單位建造的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塢正式下水。

黃海所3000噸級漁業調查船“藍海101”號
“藍海101”號的順利下水標志著該船進入碼頭舾裝施工階段,預計將于2019年3月交付使用,建成后將在除南北兩極冰區以外的海域承擔漁業資源與漁業環境的常規、專項和應急調查監測、海洋綜合調查和研究、海域漁業資源環境調查、雙邊或多邊漁業資源聯合調查等任務,為開展漁業資源養護、環境修復、衛星遙感應用等提供支撐平臺。至此,黃海所調查船系列按照自小而大、自近而遠的排列順序,擁有100噸級近岸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船“中漁科101”號、300噸級近海漁業資源調查船“中漁科102”號、1500噸級遠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北斗”號、3000噸級遠洋及極地無冰區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全面提升了在近岸、近海、外海及遠洋等全面開展漁業資源科研考察的能力和水平,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奠定了堅實基礎。
可開展4種深捕作業方式
該船自2012年9月開始籌建,2014年7月獲國家發改委項目建議書批復,到2016年初步設計得到批復,2017年9月開工建設。據悉,“藍海101”號配備了國際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的絞綱機、卷網機、自動拖網控制系統等甲板機械操控裝備,可開展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延繩釣、魷魚釣等4種探捕作業方式,能夠高效完成海洋漁業資源及環境調查并確保科學調查數據測量的準確性和精度。
據介紹,該船的主要功能包括漁業資源調查功能,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延繩釣、魷魚釣的調查以及聲學漁業資源評估;漁業環境調查功能,具有初級生產力、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水體和沉積物理化環境參數的調查和分析功能;船基遙感信息接收與處理功能,具有接收風云三號、MODIS、NPP等遙感衛星接收能力,可實時獲取海表溫度、葉綠素、氣象云圖等漁場漁情信息;新型漁具漁法試驗研究,具備各類漁具漁法現場試驗能力,可承擔海洋漁具選擇性和標準化現場試驗任務,開展遠洋船用設備、新型漁具漁法及捕撈節能降耗技術海上試驗工作。
未來10年漁業調查主力軍
“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發展海洋漁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仍存在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日益衰竭、水域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利用調查船“摸清家底”,定期開展漁業資源環境調查、監測和評估,準確掌握海區漁業資源現狀,從而為不斷完善海洋漁業管理制度、提升漁業監管和服務保障能力、促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保駕護航。
作為我國海洋漁業科考船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海所“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志性工程”之一。它們的順利建造下水,標志著我國海洋漁業綜合調查能力已躋身世界前列,將為我國從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轉變和提升國際漁業話語權地位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兩艘調查船是我國未來10年開展海洋漁業科學調查的主力軍,投入使用后將通過與我國三大海區現有和待建的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相互補充,形成完整的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網絡體系,進而提升對深遠海的科研探索能力,為我國海洋漁業科學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