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rdekm"><bdo id="rdekm"><dfn id="rdekm"></dfn></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rdekm"></progress>
    <menuitem id="rdekm"><strong id="rdekm"><delect id="rdekm"></delect></strong></menuitem>

    1. <samp id="rdekm"></samp>

      <samp id="rdekm"><sup id="rdekm"><ruby id="rdekm"></ruby></sup></samp><tbody id="rdekm"><bdo id="rdekm"></bdo></tbody>

      科研動態

      檢驗檢測機構年度報告(2019年度)

      附件1

      檢驗檢測機構年度報告

      (2019年度)

      檢驗檢測機構名稱: 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編制


      一、持續符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條件和要求的情況

      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籌建于1985年,掛靠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南京路106號,非獨立法人事業單位。檢驗機構資質證書編號:190000091441;授權證書編號:(2019)國認監認字(061)號;實驗室認可證書編號:CNAS L0806。中心是我國成立最早、行業唯一的國家級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988年通過國家技術監督局的審查認可,于1989年4月正式對外開展工作,1995年通過國家技術監督局的復審,2001年和2006年分別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委(CNAL)和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三合一評審,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別再次通過復評審,授權持續時間至2025年,其中2012年初次通過食品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符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各項條件,有能力在資質認定的檢測范圍內,完成實驗室檢測工作。

      目前,中心掛靠有國家農業檢測基準實驗室(水產品藥物殘留)、農業農村部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青島)、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水產品加工分技委和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水產品加工分技委秘書處等多個實驗室或技術機構。

      中心下設業務辦公室、元素及營養檢驗室、藥殘及生物毒素檢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檢驗室、標準化室五個部門,實驗室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儀器設備原值約4100萬元。現有人員32名,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9人、助理研究員(工程師)10人;其中有博士13名、碩士11名。

      二、遵守檢驗檢測機構從業規范的情況

      在檢驗檢測工作中,中心始終恪守客觀、準確、公正、誠信的作風,認真對待每一項檢測工作,并對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報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認。貫徹、遵守GB/T 31880-2015《檢驗檢測機構誠信基本要求》的各項要求,努力完善自我,提升檢測技術水平。中心遵守檢驗檢測機構從業規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掛靠法人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嚴格按照資質證書規定的業務范圍開展工作,對出具的報告負法律責任,嚴禁租借資質證書、非法掛靠、轉包服務項目。

      2、按照法律法規和執業準則公平競爭,不假借、冒用他人名義要求服務對象接受有償服務。

      3、客觀公正、誠實守信,不出具虛假或漏項、缺項報告。

      4、嚴格執行從業人員管理規定,不出租資格證書、在報告上冒用他人簽名。

      5、切實保障專業技術服務和報告質量。定期進行檢測設備計量檢定,檢測設備、標準物質期間核查工作,每年度進行內部質量審核工作、管理評審工作,按照要求參加外部能力驗證和組織內部質量控制。以上工作均制定詳細計劃,并按照計劃實施。

      三、開展檢驗檢測活動的情況

      (一)質檢工作

      中心質檢工作以農業農村部下達的各項監控工作為主,同時兼顧為社會企業、個人以及科研單位提供檢測技術服務。

      1、政府監控工作

      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工作,是中心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監控工作任務量大、要求嚴格、時效性強。為做好工作,中心多次組織人員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制定合理的項目實施方案,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進行調配,確保各項任務的順利進行和及時完成。年內,中心共承擔了8項部級監測任務,包括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水產苗種獸藥殘留監控、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海水貝類衛生監測、漁用投入品質量安全隱患排查、水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 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和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監測地區包括甘肅省、安徽省、山東省、福建省、江蘇省、黑龍江省、北京市、青島市、大連市等省市。全年共監測樣品近2500個,檢測參數110余項,檢測項次45000余項次,所有工作均按照要求及時提交總結報告和數據統計,上報總結報告20余份。

      1)國家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完成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任務中江蘇省、山東省、甘肅省、北京市、大連市和青島市水產品的抽檢工作,掌握這6個省市水產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喹乙醇、甲基睪酮和己烯雌酚6種禁用藥物以及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諾氟沙星、氧氟沙星4種停止使用藥物的殘留情況,為行業主管部門開展質量安全監督執法乃至移交公安機關立案查處提供了法律基礎數據。

      2)水產苗種獸藥殘留監控:完成水產苗種獸藥殘留監控任務中江蘇省、山東省、甘肅省、北京市和青島市水產苗種的抽檢工作,掌握這5個省市水產苗種中氯霉素、孔雀石綠和硝基呋喃類代謝物3種違禁藥物的殘留情況,為行業主管部門開展質量安全監督執法乃至移交公安機關立案查處提供了法律基礎數據。

      3)海水貝類產品衛生監測:完成大連市、山東省海水養殖貝類衛生監測工作。明確了山東省和大連市海水養殖貝類中鉛、鎘、腹瀉性貝類毒素、麻痹性貝類毒素、多氯聯苯、大腸桿菌和菌落總數24項有害物質的風險情況,排查發現扇貝對鎘有特異性富集,高溫季節部分地區養殖貝類中菌落總數超標情況嚴重。

      4)漁用投入品隱患排查:成北京市、江蘇省、山東省、甘肅省、青島市和大連市漁用投入品(化學藥品、中草藥、漁用飼料、非規范藥品)的隱患排查工作,包括氯霉素、孔雀石綠、磺胺類、喹諾酮類等禁、限用藥物共31個指標,排查發現漁用投入品中添加隱性成分已經成為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的一個潛在隱患。

      5)水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全年分四個季度完成黑龍江省和北京市流通環節水產品的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等違禁藥物和磺胺類和喹諾酮類限用藥物的例行監測,發現在流通環節中禁、限用藥物有檢出,但是尚未有確定證據確定藥物的添加途徑,通過監測,為主管部門進行下一步的監管提供支撐數據。

      6)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牽頭組織完成了“14種大宗水產品和小龍蝦的質量安全專項監測”,作為例行監測的延續和補充,主要針對例行監測中抽檢的14種大宗水產品開展喹諾酮類、四環素類、硝基咪唑類和地西泮等13種藥物和鉛、鎘、總汞和無機砷4種重金屬的殘留摸查,同時針對近年來監控較少的特色品種小龍蝦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等45項參數進行了隱患摸查,確定目前風險程度較高的品種和危害因子,為了解產品質量安全現狀積累數據,為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7)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牽頭組織完成“重點生食水產品中寄生蟲與諾如病毒食用安全風險評估”項目,針對生食鮭鱒魚等的寄生蟲風險、生食牡蠣中諾如病毒污染等問題,重點對生食鮭鱒魚、羅非魚、黃條鰤中的寄生蟲、生食牡蠣中諾如病毒開展了摸底排查與應急評估,明確生食魚類中的寄生蟲種類,摸清污染牡蠣中諾如病毒的含量與分布特征,評估其食用安全風險,為政府監管和安全防控提供基礎數據和評估依據,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和身體健康,也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管控依據。

      8)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完成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任務中福建省、安徽省、湖北省、貴州省和上海市水產品的抽檢工作,掌握這5個省市水產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3種禁用藥物以及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諾氟沙星和氧氟沙星4種停止使用藥物的殘留情況。通過監督抽查,不但能及時掌握生產領域的產品質量動態,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有利依據,也能引起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


      2、社會委托工作

      中心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努力承擔委托社會委托檢驗,為社會企業、個人委托者、科學研究工作提供技術服務,做到不推脫、不敷衍,協助企業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為社會企業和個人完成委托檢測65批次樣品,檢測項目包括蛋白質、脂肪、鉛、鎘等指標,出具檢驗報告65份。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等科研單位完成檢測樣品186批次,出具科研等內部使用的檢驗報告單186份。同時多次為生產、銷售及科研單位提供了標準、檢驗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咨詢和服務,派出多名技術人員對行業檢測人員進行培訓。

      (二)行業支撐工作

      為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嚴肅性和有效性,推動水產品質檢機構檢測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心受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單位的委托,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技術性支撐工作。

      1、協助組織水產品中藥物殘留能力驗證

      協助農業農村部開展水產品中藥物殘留檢測能力驗證工作,承擔完成硝基呋喃類代謝物和喹諾酮項目的能力驗證樣品制備工作,獲得行業內高度認可,參加單位連年增多。通過能力驗證工作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各級農業、水產質檢中心的檢測能力水平,為提供準確檢測結果保障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獲得行業內高度認可。

      2、開展檢測機構檢查和考核,促進檢測機構能力提升

      2019年,中心翟毓秀研究員還作為農業行業評審組組長先后參與了農業農村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等4家部級質檢機構的資質認定、審查認可和機構考核“2+1”復評審。同時繼續對承擔水產品例行監測和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的農業農村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等14家部級質檢機構進行了現場檢查,并抽取樣品進行復檢。

      (三)管理體系運行

      中心一直將實驗室管理體系運行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不斷跟進國家最新要求持續完善質量體系,不斷加強人員培訓和技術能力提升,嚴把檢測質量關。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基礎上,保證中心的體系運行和技術能力處于行業內先進水平。

      1、順利通過各項評審和檢查,中心管理體系有效運行

      201912~4日、815日、1124~25日和1128日,中心分別按期完成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復評審、國家級資質認定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監督抽查、綠色食品定點檢測機構申請現場考核以及農業農村部產地水產品和例行監測承檢機構復查等多項評審和現場檢查。各組專家對中心的體系運行和技術能力進行了全面檢查,充分認可中心技術能力水平和體系運行情況,也對中心的后續運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同時中心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不斷完善,保障質量體系的運行通暢,進一步加強技術能力的提升,確保中心在行業中的地位和支撐能力。

      2、積極參加能力驗證活動,持續不斷提高檢測技術水平

      中心一直重視檢測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作為保證檢驗實驗室工作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積極參加各級能力驗證工作。年內中心共參加了9項認監委、農業農村部以及CNAS認可的能力驗證提供者實施的能力驗證,共計17個樣品、10個檢測方法標準,涉及的20個檢測參數均取得滿意結果,領域和頻次均能覆蓋已獲認可的食品領域中的營養成分、重金屬、添加劑、藥物殘留、微生物、毒素等子領域,符合國家認監委、認可委和農業農村部對中心的要求。

      3、重視人員培訓,提升質檢人員技術能力

      結合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及中心的工作任務,實驗室先后安排了20次培訓,其中內部培訓14次共計166人次,外部培訓6次共計11人次;派出人員參與外部培訓10次,培訓人員1100余人次。在參加的培訓中,主要進行了認監委、認可委和農業農村部發布文件宣貫、實驗室質量控制與能力驗證、標準變更、整改、儀器設備檢定校準、檢測技術、儀器操作、數據處理、抽樣等方面內容的培訓,使實驗室的整體技術水平、工作人員的技術能力、研究能力以及應對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能力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保證了實驗室工作的順利開展。

      () 標準化工作

      1、緊抓標準化管理工作、提高標準制修訂水平

      掛靠在中心的全國水標委水產品加工分技委和全國食標委水產品加工分技委秘書處承擔了水產品加工標準化歸口管理工作。2019年重點加強標準制修訂管理,召開6次標準研討會、1次標準審定會和1次加工分技委年會,對7項國家、行業標準進行初審和會議評審,并協助標準承擔單位完成了5項標準的報批工作,標準編寫的質量和水平較前有了較大的提高。

      密切跟蹤國家重大科研專項工作的進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秘書處面向社會征集標準立項建議17項,其中行業標準13項,國家標準4項,提出2019年度水產品加工專業標準項目計劃,并在加工分技委年會上由全體委員進行審議表決。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開展食品質量國家標準清理工作的要求,對31項水產品加工相關的食品質量國家標準及12項國家標準計劃及報批稿進行清理和審評,逐項標準提出復審意見,并組織召開專家會議對復審意見進行確認,并且對重點標準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和分析研究。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開展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項目再評估工作的要求,對歸口的8項國家標準計劃項目進行再評估。

      2、強化標準制修訂工作、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修訂是中心重點工作之一,依托中心平臺,發揮質檢優勢,結合科研工作,針對目前國內外形勢的發展需求,積極開展以水產品及水產品檢測方法為重點的標準制修訂工作,填補目前標準和技術的缺失。先后赴遼寧、山東、江蘇、福建、廣東等省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開展標準化需求調研和技術咨詢服務,根據當前農業標準工作的轉變方向,加強對水產品營養品質評價及檢測技術等相關標準技術攻關,在此基礎上梳理了水產品加工標準體系,提出水產品營養品質評價、產品等級規格、冷鏈技術規范等作為修訂標準體系的主要方向。

      2019年中心承擔的標準制修訂項目共12項,其中4項標準發布并實施,包括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3項;承擔的2項國家標準和4項行業標準已報批,目前正在制修訂的標準項目有4項。承擔的標準項目中,包括通用標準、產品標準、檢測技術標準、限量標準以及加工操作規范等,幾乎涵蓋了水產加工標準體系中的所有標準類型,不斷補充完善水產品加工標準體系。制定的2項藥物殘留限量標準及3項農獸藥殘留標準,將在水產品藥殘監控中提供技術手段和監管依據。

      3、主導制定ISO冷凍魚糜國際標準,參與CAC國際標準制定

      牽頭制定的《冷凍魚糜》國際標準正式獲批立項,組織召開ISO《冷凍魚糜》國際標準啟動會暨國內專家工作組第一次會議,起草完成冷凍魚糜標準草案,發送給WG12個成員國廣泛征求意見,并在ISO/TC34/SC6國際標準起草工作組研討會上進行商討,組織籌備WG第一次國際會議。《冷凍魚糜》是我國在水產品加工領域牽頭制定的第一個國際標準,實現了我國由引進、參與到牽頭制定國際標準的跨越,意味著我國將在國際標準化工作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更是填補了主導制定水產領域國際標準的空白。通過制定《冷凍魚糜》國際標準,將在全球范圍內統一規范冷凍魚糜質量等級和相應質量參數,對促進全球冷凍魚糜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加了CAC水產品國際標準制定、跟蹤及官方評議工作。作為農業農村部派出的代表團成員參加在美國召開的國際食品衛生法典委員會第51 屆會議,重點參與了《食品經營者食物過敏原管理操作規范》、《食品衛生通則》等標準研討及審定。通過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可借鑒國外先進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模式,建立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標準管理體系,并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從而為順利開展國際標準跟蹤研究項目積累豐富經驗,提高我國牽頭制定國際標準或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

      4、加強標準宣貫服務、支撐質量安全監管

      針對全國各地質量監督、工商管理、質檢機構以及企業對水產品標準的咨詢,包括企業及消費者應用標準方面的疑惑、食品添加劑使用的相關問題、產品標準中保質期、標準有效性的問題以及職業打假者的惡意訴訟等,中心給予科學的解答和建議,并協助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和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對標準信息公開進行了答復。

      為推動國家水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提高水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技術水平,借助國家藻類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藻業協會、江蘇省紫菜協會等平臺,聯合主辦海藻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培訓會和紫菜產業高層論壇等。秘書處還積極助力協會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的發展,技術指導中國藻業協會團體標準體系建設,協助制定《中國藻業協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和成立中國藻業協會標準委員會,對5項協會團體標準進行立項審議,并對起草團體標準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等。

      四、2019年度,本機構的突出成績、先進事跡,以及為質量提升和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倡議、雙創活動等提供技術支撐的典型案例(選報)

      2019年是收獲豐碩的一年,中心在一年的工作中,取得了多項突出的成績:

      1、科研成果成績突出,三項成果獲獎勵

      本年度,中心先后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重點項目、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項目、標準制修訂項目等15余項科研項目的結題和驗收,并對貝類中生物毒素預警技術等進行了成果評價。本年度共發表文章25篇,其中SCI收錄9篇,EI收錄3篇,參編專著1部,授權發明專利5項,發布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3項,獲批國家標準物質1個,獲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和水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2科研立項有新突破,支撐拓展發展空間

      中心圍繞水產品質量安全,以水產品生產全鏈條過程中的生物-環境-污染物互作關系為核心思路,系統構建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檢測、監控及風險和品質形成過程及調控機理的研究架構,并圍繞該架構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工作。本年度創建了同時提取檢測貝類中游離態和酯化態腹瀉性貝類毒素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創新性建立基于溶膠-凝膠包埋的蛋白磷酸酶抑制比色法、免疫磁珠富集腹瀉性貝類毒素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基于金磁納米微粒修飾的可拋式電化學傳感器等系列貝類毒素檢測方法;首次系統鑒定貽貝中PFOA的多系統毒性,并借助多組學聯用等高新技術,創新發現PFOA在海洋貝類風險形成的過程中,多條信號傳遞途徑及代謝途徑發生顯著變化;基于Qβ噬菌體構建裝甲RNA制備平臺,創建諾如病毒等不可培養食源性病毒的高穩定性裝甲RNA標準樣品,并獲得國家標準樣品驗收評審;科學評價裙帶菜、紫菜等藻類的營養品質與安全性。

      3、研究成果順利轉化,科研成效再有體現

      作為一個產業導向、公益性學科,中心十分重視基礎科研對產業發展和行業提升的支撐作用,因此一直致力于強化研究成果的培訓、示范和應用。本年度,中心重點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應用:一是開展了各種技術培訓,先后完成對衛健委、農業農村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學員進行水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培訓9次,共培訓各級技術人員1000余名;二是進行了技術的示范和應用,重點對建立的各種貝類毒素檢測監控和預警技術,在貝類毒素發生高風險海域進行示范,為當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風險防控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優化了麻痹性貝類毒素和諾如病毒標準樣品的制備技術,產品在行業內外5家檢測機構中小范圍試用。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