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劉慧
性別:女
出生:1967年1月26日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 稱:研究員
學 位:博士
現任職務:信息中心副主任
工作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主要業績:女,水生生物學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歐盟瑪麗.居里學者。從事海水養殖科學與技術研究26年,主要研究方向為:水產苗種繁育技術、海水養殖生態學、海水養殖規劃技術與綜合管理,海洋生態安全及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全程參加牙鲆、真鯛、河蟹、對蝦、牡蠣、扇貝等多種海水經濟種類的育苗和養殖,并參與養殖技術(包括工廠化和循環水)研發;主持歐盟第六、第七框架計劃項目和Horizon2020計劃項目各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山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和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各1項等;作為主要參加人參加歐盟Asia-Pro-Eco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課題4項,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科技部平臺項目1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項目1項、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咨詢項目1項、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多項。發表論著50余篇,其中SCI論文8篇;獲得發明專利6項。
郵政地址: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南京路106號 郵編:266071
電話:+86 532 85844718 傳真:+86 532 85811514
電子郵箱: liuhui@www.kben.net huioban@hotmail.com
工作經歷及參加科研項目:
2008年6月-現在:
1.管理工作:作為黃海水產研究所信息中心副主任,負責全所對外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漁業科學進展》編輯部、黃海所網站、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等。
2.科研工作: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項目,主要有:
(1)歐盟Horizon2020計劃項目“基于生態系統的水產養殖空間規劃研究”AquaSpace(2015-2018,633476 - AquaSpace - H2020-SFS-2014-2),中方負責人
(2)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十三五水產養殖戰略研究” (2014-2016),綜合組主要成員。
(3)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項目“中國近海生態環境評價與保護管理的科學問題及政策建議”(2014-2016,80萬),專題負責人、項目秘書。
(4)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南海資源開發與利用咨詢研究”-“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發展戰略”專題(2014-2016,20萬),子專題負責人、項目秘書。
(5)國家海洋局海洋戰略研究所軟課題項目:海洋漁業對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作用研究(2014,4萬元)。課題負責人。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合作項目“海洋科學發展趨勢和前沿戰略研究”(2014-2015),主要參加人,負責海水養殖領域相關的學科發展前沿戰略研究工作。
(7)青島市“九三”學社調研課題(2014年度重點項目)“青島市海洋生態保護管理”,主持。
(8)中國工程院“中國水產種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咨詢研究項目(2013-2014),主要參加人。
(9)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項目“海洋科學創新方法研究”(2012-2014,80萬)。參與“海洋科學與技術交叉融合”專題研究。
(10)中國科學院咨詢項目:釣魚島及其鄰近海域歷史、權益和法律問題咨詢研究(2012-2014),專題負責人,釣魚島漁業歷史及漁業資源專題研究。
(11)中國科學院學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中國海陸交互作用帶環境特征、相宜利用與學科發展戰略研究”(2011-3013,30萬),專題負責人,漁業學科發展戰略專題研究。
(12)中國科學院咨詢項目“中國海洋與海岸工程生態安全中若干科學問題及對策建議研究”(2011-2012,80萬)。擔任課題協調員,負責項目組織協調、研究報告撰寫和管理項目經費
(13)國家發展改革委咨詢項目“‘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專項前期研究”課題——“‘十二五’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咨詢研究”(2010,23萬)。擔任課題協調員,負責項目工作會議組織協調、研究報告撰寫和管理項目經費
(14)山東省2010年科學技術發展計劃項目“刺參高密度工廠化健康養殖技術研究”(2010GHY10510,2010-2013,30萬),主持
(15)青島市國際合作項目“引進先進膠印機技術、耐高溫橡膠新材料技術和海藻新能源開發研究技術”(10-1-4-98-hz,2010-2012, 25萬),主持
(16)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牡蠣對諾如病毒的抗性及其遺傳學研究”(2010DFA31720,2010-2013, 100萬),研究建立牡蠣諾如病毒的快速檢測方法,并利用群體選育方法培育抗諾如病毒的牡蠣新品種(品系)。
(17)歐盟第七框架計劃項目“多營養層次的綜合養殖國際研究聯盟)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sortium on 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acronym: IRC-IMTA) (PIRSES-GA-2008-230803,2009-2012,144萬), 主持,開展了綜合多元養殖技術和藻類生物能源研究;
(18)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與政策研究”(2009-2010,238萬),項目協調員,負責項目組織協調、課題調研和中英文報告撰寫工作;
(19)科技部2009年度對歐盟科技合作專項經費項目“大型海藻發酵提取甲烷技術研究”(0914,2009-2012,60萬)(主持),負責項目組織協調和實驗研究;
(20)環保部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與政策研究”(2009-2010,15萬),負責項目組織協調、課題調研和中英文報告撰寫工作;
(21)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世界優勢海洋漁業科技調研與黃海所國際合作平臺建設”(2009年,16萬)(主持),負責課題調研和報告撰寫工作;
(22)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刺參的消化生理和營養調控研究”(Y2008D04, 2008-2011,5萬),負責項目組織協調和實驗研究;
(2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高產優質蝦、貝、藻類新品種選育”(2006BAD01A13, 2006-2010),選育了中國對蝦、凡那濱對蝦、斑節對蝦青蝦、海水珍珠貝、淡水珍珠貝、扇貝和海帶新品種(品系)多個。
3.教學工作:作為導師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
2006年7月- 2008年6月:
4.管理工作:作為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負責組織和申報科研項目,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科技發展計劃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和與企業間的橫向課題。與國內外科技資助部門和管理部門、產業界保持良好的溝通與聯系,并保持黃海所與國內外其他科研單位之間的聯合協作,從而促進全所科研工作和科研水平的發展。管理黃海所各科研職能部門所承擔的各類科研項目,并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發揮協助和監督作用;組織協調科研成果的驗收、鑒定、報獎等。管理科研處的日常工作,如項目申報、科技交流、組織學術會議和培訓班、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活動的新聞發布等。
5.科研工作: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項目,主要有:a.歐盟第六框架計劃項目INTERAM (MIF2-CT-2004-509394, reintegration phase), 研究了海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營養和養殖技術;b.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高產優質蝦、貝、藻類新品種選育”(2006BAD01A13, 2006-2010)。
2005年6月-2006年6月:獲得歐盟第六框架計劃瑪麗·居里獎(Marie Curie Fellowship),項目名稱INTERAM(MIF2-CT-2004-509394),在英國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The Scottish Association for Marine Science, SAMS)做高級訪問學者,為期一年。從事棘皮動物營養和生態毒理學研究。歐盟資助總額約為17.3萬歐元,其中55,290歐元作為在黃海所的研究經費。項目于2005-2007年實施。
2002年7月-2005年6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生態室,副研究員,主攻海水養殖研究。
1.歐盟第六框架計劃(FP6,Asia-Pro-Eco)國際合作項目——“Marine Investment for Future Prosperity (MARINVEST,2004~2006)”,為主要參加人,負責項目對外協調、翻譯、(中、英文)文字材料撰寫、組織研討會和培訓班等。歐盟資助經費38萬歐元。
2.參加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工作項目“濾食性貝類對海洋環境凈化作用的研究”(2003DIB3J107,2004~2007),為主要參加人,負責貝類生理生態學實驗和生態模型的構建。項目資金70萬元。
3.參加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名特優良新種類的種苗繁育——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 (2002AA603015,2002~2005)。全面負責苗種生產過程的技術工作,已獲得3項發明專利。實現了多項高水平技術設備的建造、優化和生產運轉,提前完成了項目的數量考核指標,年生產殼長1~8mm以上的菲律賓蛤仔苗種15億粒以上。
4.參加863計劃項目“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研究及示范”(2004AA603140,2004~2005),全面負責苗種生產過程的技術工作。生產平均殼長7.3mm~l0.lmm苗6178萬個,幼貝成活率25.4%;在福建生產了平均殼長4.7cm、體重12.2 g的幼貝23.34萬粒,平均成活率 35.2%;建成海區養殖示范區500畝。
5.參加863計劃項目:“貝類生物反應器高密度育苗技術”(2004AA626090,2004~2005),負責貝類幼體的高密度培養。主要參加人,位列第三。
6.參加863計劃項目:“貝類生物反應器高密度育苗技術”(2002AA629200,2002-2004),負責貝類幼體的高密度培養。主要參加人,位列第三。
7.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淺海規模化貝類養殖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研究(No. 30271021)。主要參加人。
8.參加青島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青島國際水產科技培訓基地”(2003~2005),負責聯絡、翻譯、撰寫文字材料、組織研討會和培訓班等。由項目資助、黃海所承辦了一系列水產品安全研討會和培訓班,專家和學員給以高度評價,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89年9月-2000年8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實驗站,工程師,海水養殖研究人員。
1.主持牙鲆(Paralitchthys olivaceus)育苗研究項目(北戴河站,2000年),研究內容包括生物餌料培養、親魚飼育、苗種培育、成魚室內和網箱養殖等。生產10cm苗種10萬余尾。
2.主持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育苗研究項目(北戴河站,1999年),工作內容包括苗種培育、單胞藻和輪蟲培養等。
3.主持太平洋牡蠣(Crassostrea gigas)育苗研究項目(北戴河站,1998年),培育商品苗近300萬片(約3000萬粒)。
4.主持牙鲆 (Paralitchthys olivaceus) 和紅鰭東方豚 (Fugu rubripes) 育苗研究項目(遼寧省東港市,1997年),培育3-5cm苗種65萬尾以上。
5.主持中國對蝦(Penaeus chinensis),日本對蝦(Penaeus japonicus)和河蟹 (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 育苗研究項目(浙江省寧波市,1996年底-1997年初),共培育蝦苗1.2億,大眼幼體265公斤。
6.參加農業部專項“牙鲆(Paralitchthys olivaceus)網箱養殖實驗”(F 96-02-01, 1994~1996,北戴河站),主要參加人,負責生物餌料的培養、親魚的飼育、苗種培育、成魚的室內和網箱養殖。共養成商品魚10萬余尾,產值500余萬元。
7.參加農業部專項“牙鲆 (Paralitchthys olivaceus) 大規模工廠化生產”(F90-05-03,1993~1994,北戴河站)。
8.參加農業部科技攻關項目“中國對蝦(Penaeus chinensis)大規模越冬及工廠化育苗”(北戴河站,1989-1992),生產苗種數億,在渤海放流3000多萬。
兼職:
1.青島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副理事長。
2.中國農學會科技情報分會常務理事。
3.科研項目評審專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審專家,歐盟Horizon 2020項目評審專家,法國國家研究局項目評審專家
4.SCI 期刊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審稿人
5.人才培養: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目前在讀碩士研究生3名、已畢業5名。
6.“中國-蘇格蘭水生無脊椎動物聯合實驗室”中方聯系人
7.世界水產養殖學會會員
8.國際有害藻類學會會員
9.中國水產學會會員
10.中國貝類學會會員
學歷:
2007年6月獲中國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失憶性貝毒(AST)在歐洲大扇貝Pecten maximus體內的積累及其影響。
2002年7月獲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碩士學位,論文題目:萊州灣和桑溝灣限制性營養鹽的研究。
1989年7月獲青島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士學位。
組織、參加重要學術會議:
1.2016年4月28日,應邀訪問香港浸會大學,做專題報告“中國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水養殖管理”。(Ecosystem-base aquaculture management in China)
2. 2016年4月19-23日,應邀參加斯里蘭卡“中斯海洋事務合作論壇”,做“中國的海水養殖業”(Mariculture in China) 主旨報告并主持“海洋環境領域”分會場。
3.2014年10月16日,臺灣中山大學“海峽兩岸南海漁業合作研討會”特邀報告:釣魚島的漁業資源
4.2012年9月6日,中國科學院學部“海陸交互作用過程與中國海岸海洋環境資源特點及疆域主權”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專題報告:海岸帶開發對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學科發展建議——以圍填海為例
5.2010年11月19日,中國工程院第109場工程科技論壇“碳匯漁業與漁業低碳技術”專題報告:海洋生物碳匯研究進展
6.2009年7月,組織和主持第十屆海洋科技與經濟發展國際論壇暨“生態系統水平的海水養殖(IMTA)國際研討會”,并做報告:多元養殖的問題與對策
7.2006 Qingdao Symposium on Marine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6年12月。報告題目:Exposure to domoic acid affects larval development of king scallop Pecten maximus
8.The 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dical and Applied Malacology,2006年10月。報告題目:Development of king scallop Pecten maximus as affected by domoic acid
9.The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f European Aquaculture Society and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Florence, Italy, 2006年5月。報告題目:Effect of Diet Type on Growth and Fatty-acid Composition of the Sea Urchin Larvae, Psammechinus miliaris
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Aquaculture Today, Edinburgh, Scotland, 2006年3月。報告題目: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inChina
11EU thematic network ALGINET project workshop, Oban, Scotland, 2006年1月。報告題目: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inChina
12.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cottish Shellfish Growers, Oban, Scotland, 2005年10月。報告題目:Aquaculture inChina
獲得專利情況:
1.劉慧,方建光,朱建新,于守團。發明專利“雙殼貝類稚貝高密度培育裝置及培育方法”。專利號ZL200410023698.5,2006年11月授權。
2.方建光,劉慧,張繼紅,于守團。發明專利“高密度上升流貝類幼蟲培育裝置及培育方法”。專利號ZL200310114544.2,2005年12月授權。
3.張繼紅,方建光,梁翻鵬,劉慧。發明專利“雙殼貝類育苗生產中的太陽能海水升溫控制裝置”。專利號ZL200410023934.3,2007年1月授權。
4.李筠,陸建,劉慧,陳吉祥,周祥山,朱建新,范衛民等。氣升式生物反應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賓蛤仔幼苗中的應用。專利號ZL200510104254.9,2011年7月授權。
5.朱建新,黃濱,曲克明,劉慧,王印庚。環流式養殖水固液分離裝置。專利號ZL201010157908.5,2011年11月16日授權。
6.朱建新,曲克明,劉慧,洪磊,王彥懷,孫德強。海水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多功能回水裝置。CN201220132581.0,2013年7月授權。
學術獎勵:
1.2010年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四名)“西施舌規模化人工育苗技術”
2.2011年獲選“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獎(第十三名)——“高產優質蝦貝藻新品種選育”項目
3.2011年榮獲青島市僑聯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4.青島市九三學社2015年度優秀信息成果二等獎
5.青島市九三學社2015年度參政議政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