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項目召開項目建設推進會,標志著我國漁業生物資源保存體系啟動建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崔利鋒、副院長崔國輝、基建條件處處長趙紅萍、辦公室主任王唯涌,青島市市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付榮云,青島市市南區科學技術局局長劉海波,青島市市南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王錫南,青島市八大湖街道辦事處人大工作委員會主任紀文高,山東省科協主席、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唐啟升院士,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黨委書記趙憲勇、副所長辛福言,中青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強,青島北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達,青島市工程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朱本懷,青島建惠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峰,媒體記者以及黃海水產研究所相關部門負責人等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辛福言主持。

會上,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講話,對大家的到來表示誠摯地歡迎和衷心地感謝。他表示,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工建設,得益于農業農村部各有關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得益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和青島市各有關部門的親切關懷和大力幫助;黃海水產研究所今后將以項目的建設為契機,以新姿態和新狀態、新氣象和新作為,積極回應黨的十九大對漁業發展提出的新論斷,下好新時代海洋漁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先手棋,開辟出新常態下為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的嶄新格局。項目施工單位中青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強表示,將努力按期完成建設任務,確保工程質量創優達標,力爭獲工程榮譽獎項,為現代海洋漁業科技發展“砌好一磚一瓦、打造精品工程”;項目設計單位代表青島北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達表示,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嚴格把關,控制變更,實現項目功能設計目標;項目監理單位青島市工程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朱本懷表示,將組建強有力的監理班子,嚴格控制進度、質量和投資,確保安全、優質、高效、如期完成項目建設。
青島市市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付榮云講話,她表示,黃海水產研究所是駐區的國家級科研院所,科研實力雄厚、儀器設備一流、人員隊伍精干,近年來在科技研發、平臺建設、科技供給、人才引領等方面與市南區不斷加深戰略合作;此次項目建設推進會對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目標實施和推動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雙方以本次活動為契機,牢記使命宗旨,強化責任擔當,以項目建設的新成效推動地方漁業科技、漁業產業新發展。
唐啟升院士在講話中指出,漁業生物資源庫作為漁業科學“基礎的基礎”,舉全院全所之力、歷時20余年,凝聚了院、所幾任領導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心血;作為提升水產良種工程研究水平的重要基地和國家漁業生物種質資源管理和研發的核心設施,資源庫項目的開工建設,將有力地推動我國海洋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工作的發展,也將對加快我國現代漁業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崔利鋒講話,他指出,建立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全面系統地開展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保存工作,是滿足保障海洋生態安全和日益增長的漁業產業發展、學科發展的需求,是實現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必要環節;他指出,今天的會議是我國現代漁業產業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性的一件大事,也是落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重大成果,在建設過程中,一是要確保工程質量,二是要突出安全施工,三是要加快工程進度,四是要強化建設責任,爭取早日將蓄勢待發的建設工地建設成為與國際接軌的生態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現代化種質資源保藏中心,成為推動新時代藍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項目建設推進會后還舉行了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奠基活動。

背景資料:
根據全國漁業種業工程建設規劃(2014-2020年),當前我國漁業種業工程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在原有水產良種工程的基礎上建設全面、完善的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保藏體系,并根據我國漁業生物資源分布特點、漁業科技發展現狀、現有漁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工作基礎以及區域優勢,將海區(海洋)和內陸水域(淡水)分別劃分建設為1個海洋主庫、2個海洋分庫,1個淡水主庫、4個淡水分庫。
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資源整合、系統集成,滿足需求、適度超前”的原則,海洋主庫建設物種種類全、容量大、綜合性強、功能完備、信息全面,是種質資源保存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的核心保存和研發地,同時作為分庫在異地的備份;兩個分庫將以區域生物資源收集、處理、保存為目的,是主庫的異地資源收集和備份。此外,珍稀(含引進)、瀕危、特殊培養條件的品種在原產地進行活體保存。黃海水產研究所依托自身優勢,針對我國不同海域、區域特點以及海洋漁業生物資源養護現狀,從國家層面上全面系統地構建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體系,形成以基因、細胞、活體、群體等為支撐體系的海洋漁業生物資源保存和共享平臺——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

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總建筑面積20647.84平米,總投資為1.62億元。項目建設著眼于國家需求,緊緊圍繞種質資源最終服務于生產實踐這一主要目標,以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儲藏、研發與利用為目的,以“科技緊密為產業發展服務”為宗旨,以社會公益性為特色,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海洋漁業生物基因資源庫、海洋漁業生物細胞資源庫、海洋漁業微生物資源庫、海洋漁業生物活體資源庫、海洋漁業生物群體資源庫以及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數據處理中心和大型儀器設備共享中心,共“五庫二中心”。
海洋漁業生物基因資源庫涉及海洋生物DNA、RNA的分離、純化、鑒定以及保存技術體系,需要采集和保存與海洋漁業動物物種組織DNA和RNA樣品,以及大型藻類的轉錄組、藻類葉綠體基因組文庫、藻類核基因組文庫以及環境微生物全基因組文庫樣品。
海洋漁業生物細胞資源庫的保存對象是水生動物細胞系及胚胎干細胞系、水生動物冷凍精子及胚胎、微藻、大型藻類配子體等。通過建立相應的細胞培養與細胞移植實驗室、精子/胚胎冷凍保存實驗室、藻類保存技術實驗室等,項目將研發海水魚類體細胞克隆技術、物種保護技術,建立海洋動物精子冷凍保存技術及精子實物,建設海洋微藻和大型藻資源保存與研究平臺,建立并完善藻類種質分離、純化、鑒定以及保存技術體系。
海洋漁業微生物資源庫計劃建成國內最大、收集樣品最全的海洋漁業微生物樣品保藏庫,收集、鑒定和保藏與我國沿海灘涂、內陸湖泊、池塘養殖魚、蝦、貝、海參、大型海藻、網箱養殖魚類及筏式養殖藻類貝類生存相關的有益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我國內陸、近海、遠洋和南極環境微生物。并將進一步完善各類海洋漁業微生物的樣品收集、菌種鑒定和保藏技術的研究以及產物開發和應用,實現樣品屬性數據的信息聚合和開放共享,初步形成我國海洋漁業微生物科技研究的基礎支撐平臺。
海洋漁業生物活體資源庫的保存對象主要有4類,具體包括: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洋漁業物種(如中國對蝦、海帶、紫菜等),具有重要養殖潛力的引進海洋漁業物種(如南美白對蝦、大菱鲆等),瀕危、瀕臨滅絕的海洋漁業物種,以及從企業角度很難實現、需要從國家角度實現物種保存的海洋漁業物種(如未來可能具有經濟開發價值或成為珍稀、瀕危生物的活體樣品)。海洋漁業生物活體資源庫將為海洋漁業生物基因資源庫、細胞資源庫、群體資源庫以及新品種配制、良種培育等提供活體樣本的保存、暫養、處理和測試平臺,并實現保存物種的復活功能;建立適合大部分水產生物的保種理論,確保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類物種種質資源不退化,實現長期保種。
海洋漁業生物群體資源庫以標本保存為目標,主要保存種類包括捕撈資源、養殖資源、珍稀與瀕危生物和魚卵仔稚魚及其餌料生物等,用以研究捕撈壓力下漁業種群變動機制、漁業種群早期補充對環境(餌料生物)變化響應、養殖群體的基礎生物學變化、養殖生物病理學研究等,為海洋漁業資源分類、物種多樣性保護等提供實物資料和科學依據,同時為海洋捕撈和養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為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數據處理中心為以上五大類種質資源庫提供網絡、信息技術服務,并對相關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和進行永久存儲、備份和建立各種數據庫。建成后,將對全國海洋與漁業系統實施開放、共享,使之成為國內一流水平的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開發利用的信息交流研究平臺,對建立的各種數據庫資源實現在線數據共享。
大型儀器設備共享中心將更好地整合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儀器設備資源,遵照實際需要、重點建設、集中管理、共享使用的原則,建設成為所內外、行業內、區域內具有一定聲譽和示范作用的儀器設備共享中心,為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科技條件服務平臺,使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儀器設備為我國海洋漁業科技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
立足于“五庫二中心”的建設內容,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將重點實現收集與保藏、產業與生態服務、種質保存技術研發、交流與共享和科普展示五大功能。項目建成后,將以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儲藏、研發與利用為目的,填補我國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和研究的空白領域,建成國內種類最多、容量最大的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功能完備的海洋漁業科學研究綜合服務技術平臺和信息最全面的海洋漁業資源科技共享中心;將收集保存我國不同種類、不同水域、不同年代的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有效保護我國優良的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以及瀕危的海洋漁業生物物種,同時通過鑒定與評估,開發一批養殖新品種,為海洋強國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