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海離岸120多海里的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全球首座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近日成功收獲了我國首批深遠海大西洋鮭。這是全球首次低緯度養殖大西洋鮭獲得豐收,探索出了一種深遠海養殖可復制的新模式。
大海,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的糧倉,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將水產品列入糧食范疇。然而,天然漁業資源早已無法滿足消費需要,近海生態環境也一度嚴重退化,深遠海養殖成為大勢所趨。此次,一條條肥美的大西洋鮭上岸,意味著我國海洋漁業從近海到“深藍”又前進了一步。
豐收喜悅的背后,是青島建設“海上糧倉”的執著追求。鮭魚,即常說的三文魚。受地域和技術所限,中國人食用三文魚曾一度依靠進口。讓三文魚等冷水魚類在我國較溫暖海域存活,一直都是個難題。經多年尋找,科研人員在黃海中部洼地發現一處冷水團。2012年,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董雙林提出利用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的設想,并突破了相關技術瓶頸。2018年7月,“深藍1號”網箱在黃海冷水團海域投入使用。2021年6月,“深藍1號”收獲15萬條虹鱒魚。2022年6月,大西洋鮭收獲,標志著試驗區海域實現了規模養殖常態化、品種多樣化。無數人智慧與汗水的接力,讓“海上糧倉”愈加豐饒。
建設“海上糧倉”,需要強勁的實力作為支撐。整條深遠海養殖產業鏈,涉及船舶運營、海工裝備、苗種繁育、海洋牧場、冷鏈倉儲等諸多行業,這是青島優勢所在。青島擁有比較完備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和高水平科研院所,搭建了“政產學研用”平臺。不久前,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青交付運營。2021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4684.84億元,總量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這些都為“海上糧倉”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深遠海養殖業也為青島的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建設“海上糧倉”,需要更強大的自主創新力。近年來,我們在海洋科技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有一些核心技術尚未完全突破。比如,我國不僅缺乏三文魚種源(受精卵或魚苗),良種也受制于國外,養殖生產安全性難以保障。圍繞三文魚等重點養殖品種,青島將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打造全國水產種質研發創制高地和水產種業產業化應用基地。另外,“海洋糧倉”所涉及的學科多、交叉多,研究難度大,需盡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基礎研究組織形式,啟動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項目布局,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不斷強化原創驅動。
既要碧海金沙,又要海量水產。以更大力度、更加系統性推動海洋經濟發展,讓“海上糧倉”融入“深藍”,讓更多美味的海鮮游上市民餐桌,這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之舉,也是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