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rdekm"><bdo id="rdekm"><dfn id="rdekm"></dfn></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rdekm"></progress>
    <menuitem id="rdekm"><strong id="rdekm"><delect id="rdekm"></delect></strong></menuitem>

    1. <samp id="rdekm"></samp>

      <samp id="rdekm"><sup id="rdekm"><ruby id="rdekm"></ruby></sup></samp><tbody id="rdekm"><bdo id="rdekm"></bdo></tbody>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青島農大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日期:2022-01-05 09:01    作者:    來源:青島日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本報1月4日訊 青島主要生態系統目前固定了多少碳?生態系統的固碳速率有多大?生態系統碳匯如何增加,能增多少?青島造林增匯的空間在哪里、有多少?近日,全國高校第一個涉農碳中和研究院——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中下游高效農業碳中和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峰介紹,研究院著力于固碳創新模式、農業資源固碳減排、低碳種養、海洋碳匯與碳評價與交易五個方面開展農業農村領域的“雙碳”理論、方法、技術和政策研究。作為中國高校第一個面向農業的碳中和研究院,這個研究院將為黃河中下游農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目前,國內高校建立的碳中和研究院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能源、環境、碳儲存等。在農業方面,青島農業大學率先提出了農業碳中和的研究方向。

      “在耕作過程里,我們有很大的空間減少碳排放,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多個交叉學科配合。”研究院低碳種養研究中心主任鄒曉霞來自青農大農學院,他們正在對農田碳排放進行監測,核算農業生產碳足跡,通過長期定位實驗來評判種植模式和管理措施對農田碳中和的影響。據他們測算,依據青島市當前的耕地面積,按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薦的土壤肥力分級標準,若土壤有機質含量能達到3級水平,固碳減排量可達1.4億噸至2.1億噸二氧化碳,若能達到2級水平,固碳減排量可提高到2.8億噸至3.6億噸二氧化碳,足以中和當前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和全社會用電排放量。

      研究院農業資源低碳高值研究中心主任柴國華來自青農大資源環境學院。他所在中心采用多種“硬科技”改良土壤有機質。中心當前篩選了高固碳鄉土樹種,經測算,楊樹某些品種光和固碳能力可以提高10%;研發的低碳/零碳污(廢)水處理技術,資源化利用率大于90%;開發的畜禽糞污納米生物膜有機肥發酵技術,已在新希望六和集團、青島康利來生物科技等公司推廣應用,若替代50%的工業化肥即可減少我國15%以上的碳排放量。

      藻類和貝類是海洋固碳主力軍。我國2020年貝類養殖產量約1480萬噸,占水產養殖產量的69.3%;貝類養殖碳匯約1100萬噸二氧化碳,占海洋碳匯的50%。青農大培育出國家級雜交扇貝“渤海紅”“青農2號”和“青農金貝”,在我國多個沿海省市推廣應用,使養殖產量提高30%以上,2014年至2020年總產值約280億元。2014年至2019年新品種產量約550萬噸,固碳約52萬噸,吸收二氧化碳約193萬噸,其中由于養殖新品種多增二氧化碳吸收約77.2萬噸。

      元旦假期期間,碳評價與交易研究中心主任李士美和團隊成員在即墨鶴山的山林里測算碳匯數值。研究人員進行土壤采樣、測量樹木胸徑和高度、清點樹林的密度,再結合青島地區的氣候條件等因素,統籌考慮植物碳、土壤碳等碳庫,將綠水青山資源折算成更直觀的“金山銀山”。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目前,林業碳匯貸、濕地碳匯貸已雙雙落地青島。李士美就參與了森林和濕地碳匯能力評估。

      研究院里,固碳創新研究中心承擔的是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研究。中心主任蓋盼盼介紹,他們的研究開拓了微生物固碳新模式。與野生菌種相比,微生物固碳效率提高近90倍,中心正在將固碳創新模式推廣至植物、森林、土壤、海洋碳匯。“利用新型微生物細胞工廠產20噸番茄紅素,可消耗180余噸二氧化碳,產2噸欖香烯可消耗約200噸二氧化碳;高效固碳功能微生物菌劑如在全省范圍內應用推廣100萬畝耕地,可減少1萬噸化肥用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萬噸,最終實現微生物固碳減排和創造經濟價值的雙贏。”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