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2月2日訊 近日,《青島市漁業港口布局編制項目》通過專家驗收,標志著青島市率先在全省完成漁業港口布局規劃。
《項目》謀劃,至2035年,通過資源整合、減量提質、陸海統籌、復合發展等措施,將青島市漁業港口優化調整為28處,容納靠泊船只不少于3500艘,滿足遠洋漁船、生產漁船、海釣船等各類漁業船舶的安全避風、靠泊卸貨需求,打造具有鮮明海洋文化特征、宜業宜游的現代活力漁業港群。
《項目》明確,至2035年,青島市漁業港口形成 “一帶、三區、二十八處漁港”的總體空間布局。其中:“一帶”指濱海現代漁業經濟發展帶;“三區”為即墨-嶗山漁港經濟區、城陽-膠州漁港經濟區、西海岸漁港經濟區;“二十八處漁港”為青島市開展海洋漁業活動的28處重要生產、生活和旅游節點。
《項目》確定了各漁港經濟區的功能定位和每個漁港的規劃措施,包含“提質升級、現狀優化、撤銷提升、規劃新增”四種類型,引導規劃落地。
其中,即墨-嶗山漁港經濟區包括即墨和嶗山兩個漁港功能組團,即墨漁港功能組團以服務漁業生產、發展休閑漁業為主要功能,并對周邊海域的海水養殖、海洋牧場等項目提供支撐服務;嶗山漁港功能組團具有青島市最優質的濱海旅游資源,將以休閑漁業為重點發展方向。
城陽-膠州漁港經濟區:隨著膠州灣禁養、限養政策的實施,以及北岸城區城鎮化建設,膠州灣灣底區域發展條件發生改變,城陽-膠州漁港經濟區需要對現狀漁港資源進行整合。該區域規劃定位為以城市休閑漁業為主,兼顧一定的生產貿易、水產品加工功能。
隨著西海岸新區建設步伐的加快,西海岸漁港資源同樣面臨整合的要求,結合胡家山冷鏈物流基地建設、西海岸海洋牧場等重點項目的落地,將該區域定位為:以遠洋漁業和“海洋牧場+休閑海釣”為特色,兼顧漁業生產、貿易、加工、冷鏈物流的漁港經濟區。
按照規模和漁港職能的不同,規劃漁港劃分為中心漁港(含遠洋漁業基地)、一級漁港、二級漁港、三級及以下漁港五個級別。中心漁港在漁港經濟區中具有核心地位,為山東及周邊省市漁船提供停泊,以大中型漁船停泊為主,漁船作業區域以外海、遠海漁場為主。一級漁港在漁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省內漁船靠泊、漁貨裝卸、避風、航修、補給提供便利,漁船作業區域以近海、外海漁場為主。二級漁港在漁港經濟區中發揮支撐作用,為青島市范圍的漁船靠泊、漁貨裝卸、補給提供便利,具備部分減災能力,漁船作業區域以近海為主。三級及以下漁港為本區市漁船靠泊、漁貨裝卸、補給提供便利,具備一定防災減災能力,漁船作業區域以近海及沿岸作業為主。
此外,按照主導功能,漁港劃分為綜合型、生產型、休閑型和生活型四種類型。
據介紹,市海洋發展局將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結合漁港經濟區規劃,研究推進措施辦法。探索從完善管理體制建設、強化漁港合法權益、加強信息化建設、創新經營體制、擴大公眾參與五個方面開展管理和制度創新;探索“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管理模式,漁港所在區(市)人民政府建立分級漁港港長制,壓實監管責任,形成監管合力;探索制定漁獲物定港上岸、漁船安全管理計分制度、漁船進出港報告制度,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