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rdekm"><bdo id="rdekm"><dfn id="rdekm"></dfn></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rdekm"></progress>
    <menuitem id="rdekm"><strong id="rdekm"><delect id="rdekm"></delect></strong></menuitem>

    1. <samp id="rdekm"></samp>

      <samp id="rdekm"><sup id="rdekm"><ruby id="rdekm"></ruby></sup></samp><tbody id="rdekm"><bdo id="rdekm"></bdo></tbody>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江蘇海洋大學校長寧曉明:做強海洋科教人才支撐 實現江蘇藍色經濟“突圍崛起”

      日期:2021-03-25 09:07    作者:    來源:新華網     打印    加大 減小

      新華網南京3月24日電(記者陳席元)“海洋經濟”是近年江蘇兩會的高頻詞之一,江蘇是海洋大省,面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發展現代海洋經濟不僅符合建設海洋強國的精神,更是江蘇實現自身更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江蘇海洋大學校長寧曉明認為,堅持陸海統籌,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必由之路。“江蘇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軸基本上是沿滬寧線和長江線,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高端要素集聚與輻射功能、科教實力明顯偏弱,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度不足,經濟競爭力亟待提升。”寧曉明說,“與廣東、山東等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江蘇在海洋高等教育、海洋科技創新等方面仍處于滯后狀態,海洋技術科學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復合型海洋技術人才總量不足,是制約江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寧曉明表示,江蘇涉海高校面廣分散,整體“海味”不足,從專業分布來看,目前海洋人才培養以本科層次為主,碩士點和博士點較少,培養層次不高,體系不完善,各高校部分涉海專業設置基礎學科及傳統專業偏多,重復相似的多,且主要面向傳統海洋產業服務,面向海洋新興產業的專業較少,海洋經濟、海洋法律、海洋規劃等人文社科專業領域近乎是空白。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相互之間聯系溝通不充分,集成度不高,缺乏應有的共建共享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江蘇海洋科教的發展,亟需一定程度的內部整合。

      “海洋科學考察是研究海洋的基礎,現代海洋觀測主要包括海洋動力環境、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地質環境,而觀測需要科學考察船、移動觀測平臺、浮標和潛標等搭載的各種先進海洋觀測儀器等,這方面江蘇與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存在著嚴重不足。”寧曉明告訴記者,當前,江蘇涉海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科考條件限制,僅限于近海科學考察,無法邁向深海遠海,制約了江蘇涉海科學研究深入開展,對于海洋人才培養支撐存在明顯不足。

      寧曉明建議,江蘇海洋科教崛起需要系統性謀劃,突出“人才興海”戰略,優化海洋人才結構;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支撐,突出集聚引領能力;優化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環境,構建科技轉化新機制。

      “江蘇應圍繞海洋高端裝備、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海洋信息技術等新興海洋產業鏈,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流動、激勵機制,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聚集效應,匯聚國際水平的海洋領域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圍繞產業鏈布局學科鏈,加大高校涉海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建設支持力度,加大海洋職業技能培訓、創新創業培訓和產業高端技能人才培養,強化涉海高校的涉海廣度和深度,拓展研究方向,培養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加強與海洋技術相關的專業和學科建設,培養海洋技術人才。”寧曉明說。

      他建議,可建設海洋技術產權交易平臺,設立海洋產業子基金,建設海洋科技孵化器、涉海龍頭企業創新平臺等載體,加快培育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進一步完善和規范自主知識產權創新體系和科研成果收益分配體系,完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渠道。

      寧曉明介紹,江蘇海洋大學正積極推動共建海洋工程學院,開展中外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開辟境外海洋特色產業基地和海外綜合漁業基地,有序發展遠洋漁業,合作開發海洋資源,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開展共建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和企業重點實驗室建設,引導重點實驗室與國際接軌,推動成員間協同創新與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海洋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科研基地。

      同時,江蘇海洋大學與江蘇省內涉海高校以及相關科研院所和高職院校,整合省內涉海資源,共享優質資源、共引高端人才、共創重大成果、共織交流網絡,構建創新人才共享機制,創新實驗室共享模式,結合各自海洋優勢學科,積極與兄弟院校、政府部門、企業聯合共建科研實驗室,或直接與企業、科研機構等擁有先進設備的主體聯系,實施資源共享計劃,創新信息共享機制,保證知識創新項目的順利進行,加快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作為江蘇唯一的綜合性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在謀劃‘十四五’規劃時,確立了以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為主線,扎實推進內涵建設,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的發展思路。”寧曉明表示,在基礎設施方面,學校持續加大海洋動力環境、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地質環境方面研究和觀測所需要的軟硬件平臺和設備等的支持力度,目前正在籌劃購買科考船、建設海上科考基地,構建高校科研院所間共享機制,持續優化涉海高校教學科研條件;在學科科研方面,支持學校滾動建設海洋科學優勢學科、增設藥學優勢學科,加大對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江蘇海洋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等的建設支持力度。

      “學校將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力爭成為契合我國東部海洋經濟圈、‘一帶一路’交匯點、長江三角洲地區、江蘇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需求的海洋人才培養基地、海洋科技研發平臺、海洋高技術孵化園區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形成‘南北協同、服務沿海、輻射江蘇’的海洋高等教育新格局。”寧曉明說。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