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環渤海三省一市,合力打響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暨試點在河北唐山啟動。
夏天,“山里孩子去看海”2019年河北海洋公益行動啟動,河北、山西“山里娃”走進海水淡化實驗室、來到秦皇島沙灘,感受藍色魅力。
秋天,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河北“唐山港”展區講述了“以藍色思路改寫煤都歷史”的奮斗故事。
今年的河北,海洋事業亮點頻頻。2019新年伊始,召開的河北沿海經濟帶建設工作會議,可以看作河北再次向海圖強的發軔。
機遇紛至
從2018年末的河北省委全會,到2019年初省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再到沿海經濟帶建設工作會議。河北如此密集地謀劃海洋工作,在近些年并不多見。
河北部署了全面提升沿海經濟帶發展水平的8個重點方向。除了港口和濱海旅游,河北將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海洋生物醫藥等列入了海洋特色產業,加之“智慧海洋”工程的實施,構筑海洋產業體系新支柱。
河北沿海“三市三港”明確了發展定位。
秦皇島市定位為一流國家旅游城市,以城定港。秦皇島港重點發展集裝箱運輸和郵輪母港。
唐山市的發展目標為率先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唐山港則積極發展“海公鐵”多式聯運,努力建成服務重大國家戰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樞紐港、綜合貿易大港和面向東北亞開放的橋頭堡。
滄州市黃驊港提出借勢打造雄安新區最便捷出海口,努力建成現代化綜合服務港、國際貿易港和“一帶一路”重要樞紐。
河北再次向海圖強,有著國家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帶來的機遇。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正是河北打造沿海經濟帶的大背景。
機遇與準備相互賦能。8月26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
根據方案,河北將主要圍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等,建設國際商貿物流重要樞紐、新型工業化基地、全球創新高地和開放發展先行區。
在此之前,我國已陸續設立了上海、廣東、海南等12個自貿試驗區,增設了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此次方案的出臺,實現了我國沿海省份自貿試驗區的全覆蓋,已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以期全方位發揮沿海地區對腹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好地服務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總體布局。
很快,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曹妃甸片區正式掛牌。
曹妃甸目前擁有泊位89個,其中40萬噸級泊位2個,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集疏大港。作為臨港產業和重化工業的重要集聚區和京津產業轉移的主要承載區,曹妃甸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供給側改革、引領區域經濟增長上承擔著重要使命。
未來,曹妃甸片區將立足優勢互補,連接遼寧、天津,形成統一對外開放窗口,發揮好區域協同效應和各自產業優勢,打造搶占科技制高點的新興產業集群,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環渤海地區的加速崛起。
港口帶動
唐山港,一年中的標志性事件和階段性成果層出不窮。
今年1~10月我國港口吞吐量及排名數據顯示,唐山港貨物吞吐量53579萬噸,列全國第三。
不久前,唐山港內蒙古伊泰內陸港在鄂爾多斯市成立,為這座歷史悠久的草原工業城市增添了一條出海新通道。至此,唐山港內陸港總數達到26個。
智慧碼頭控制中心,一人可操控3臺集裝箱作業。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試運行,行駛在碼頭。
集裝箱運輸是港口現代化的標志。唐山港集團堅持改革創新,以智慧集裝箱碼頭建設為重點,不斷加快集裝箱業務的發展。唐山港實施“東部沿海—京津冀—西北”集裝箱多式聯運項目,并入選國家首批示范工程。在山西、內蒙古、新疆等地設立內陸港,開通海鐵聯運班列。推行“公轉鐵”和“散改集”,減少了煤炭運輸中的污染,綠色港口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2018年,實現了“日、韓、中、蒙”國際集裝箱班列穩定運營。
經過多年的發展,唐山港京唐港區集裝箱航線至今已達40條,集裝箱碼頭承載能力大幅提升,年設計通過能力達到216萬標箱。2018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33萬標箱,占全省總量的55%。
放大港口優勢,打造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秦皇島港與黃驊港立足本地實際,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11月22日,滿載100個標準集裝箱化工產品的首發班列由新疆奎屯出發,通過綿延3467公里的鐵路線輸送至秦皇島港。這是秦皇島港新疆中亞金谷內陸港成立之后,發出的第一列集裝箱準班列。今年以來,秦皇島港新增6個內陸港,極大地增強了與西北地區貨源腹地的聯系互動,標志著秦皇島港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打通東西部海鐵聯運新通道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黃驊港致力于打造“全電港口”,2020年前有望實現碼頭岸電設施全覆蓋,每年可產生替代電量1億千瓦時以上。
8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貫徹落實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提出,重點打造沿海率先發展區等4大戰略功能區。沿海率先發展區(包括秦皇島、唐山、滄州),推進沿海經濟加快發展,構建高品質濱海城鎮體系,促進港產城互動發展,形成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濱海型產業聚集和城鎮發展區,打造全省開放型經濟引領區。
《實施方案》明確,統籌沿海與內地協調發展。推動沿海與內陸地區開展多領域合作,按照“一帶兩極三區”的開放開發格局,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構建新時代海洋經濟體系,實現陸海統籌發展。強化京秦唐互動,打造“京-唐-秦發展軸”,帶動秦、唐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石-衡-滄發展軸”,建設省會出海口,輻射帶動衡水地區發展。培育“滄-邢-邯發展軸”,促進冀中南地區開發開放,增強沿海城市發展動力和對內陸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陸海內外聯動機制,加快港口集疏運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完善區域物流體系,拓展港口經濟腹地。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區產業聚集區和秦皇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建設,支持內陸地區與唐山、滄州、秦皇島等沿海城市港口合作建立工業園區,推動港腹互動、雙向開放、共同發展。
一張以港口為引領,率先發展沿海,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藍圖,在燕趙大地繪就。
生態優先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的要求,加快解決渤海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
攻堅戰的第一戰,率先在河北展開。2019年1月,唐山市先行先試,啟動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試點工作。
試驗性排查的范圍包括黑沿子鎮的9個行政村、臨港工業區、曹妃甸區南堡工業區,以及西排干、陡河、沙河、黑沿子排干等4條入海河流。除了法律規定的排污口,所有直接向海排放或通過河流、灘涂、濕地等間接排海的“口子”都是排查對象。
“天地”結合、“人機”互補,無人機廣域探查、地面人員詳查。無人機小組抵達唐山,飛行了9個架次,覆蓋黑沿子鎮大部分區域、臨港工業區以及南堡工業區,成像面積約160平方公里,圖像空間分辨率達0.07米,成像的準確率達80%以上。
試點工作中,唐山創建了“三級排查、二級審核”的工作機制,為進一步細化完善實施方案和技術體系打下了基礎。
同時,此次入海排污口的排查試點工作,也將為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提供重要借鑒。
今年夏天的秦皇島,北戴河新區阿那亞海灘出現了兩位“不速之客”——遼東灣斑海豹。它們時而到海里嬉戲,時而在沙灘上曬太陽,引來不少游客駐足。
同時發現兩只斑海豹,這在秦皇島實屬罕見。海藍了、水清了、魚多了,對海洋環境要求苛刻的斑海豹也不請自來。
在規范海域管理中,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海域海島管理科科長姜集偉說,秦皇島一方面嚴格控制用海項目審批,這既有利于保護海域生態環境,也符合現階段國家規范海域使用秩序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整合的海洋管理、漁業管理、港口和航運管理等職能,對旅游、工業、漁業、交通運輸以及海洋保護區等主要用海類型加強監督規范。
在海洋資源環境保護上,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副調研員王京說,自2010年以來,秦皇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周密部署,陸續實施了戴河至洋河口岸段、北戴河西海灘浴場、老虎石海灘、新開河口至南山岸段等生態整治修復項目20多個,已修復沙灘岸線24.47公里,增加沙灘77.55公頃,大大拓展了民眾的親海空間。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河北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均達到第一類標準,入海河流國省考13個入海口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Ⅴ類標準。
為減少陸源污染物入海量,河北對所有入海河流實施全流域系統治理,落實“一河一策”,全面提升河流水質。建立了水質監測考核體系,對全省49條入海河流101個斷面水質開展監測,對監測結果實行月通報制度,對超標斷面實施扣繳生態補償金、約談問責、流域限批等措施,壓實地方政府環保責任。
為促進渤海海洋生態恢復,河北規范灘涂與近海海水養殖,全省共清理海上非法養殖面積3000畝。實施了7個海岸線修復類生態修復項目,目前已完成岸灘修復3.5公里。實施生物資源養護,在河北渤海近海海域增殖放流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褐牙鲆水生生物苗種13.56億單位,創建海洋牧場示范區4個。
河北在秦皇島市試點推行“灣長制”,初步構建了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維護海洋生態安全為目標的陸海統籌、河海兼顧、上下聯動、協同共治的治理新機制。
可以說,河北聚焦陸源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范、旅游旺季生態環境保障5大重點任務,著力推進渤海綜合治理見到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