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rdekm"><bdo id="rdekm"><dfn id="rdekm"></dfn></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rdekm"></progress>
    <menuitem id="rdekm"><strong id="rdekm"><delect id="rdekm"></delect></strong></menuitem>

    1. <samp id="rdekm"></samp>

      <samp id="rdekm"><sup id="rdekm"><ruby id="rdekm"></ruby></sup></samp><tbody id="rdekm"><bdo id="rdekm"></bdo></tbody>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江豚滅絕倒計時

      日期:2010-05-27 00:00    作者:黃海水產研究所    來源:     打印    加大 減小

      “江豚早就應該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了。”中國漁政指揮中心副主任李彥亮說。

      ???? 列入“一級”,就能避免江豚滅絕的命運?大概也許可能撥緩時鐘的轉速而已。白鰭豚的現在就是江豚的未來,問題很嚴重,李彥亮們很著急。

      死亡步步逼近

      ???? 2009年,長江豚類保護網絡頻頻收到江豚死亡信息,10月至12月,江西鄱陽湖江豚保護區內有4頭江豚死亡。中國漁政指揮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提供的年度報告顯示,去年共收集到21頭擱淺死亡江豚的基本數據;該報告分析,這個數據可能只是江豚實際死亡數量的四分之一,實際死亡近百頭。

      ???? 長江江豚屬于小型齒鯨類動物,成年體重幾十公斤,體表呈黑色,自然壽命20多年,為我國長江獨有淡水豚類,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鄄UCN)的瀕危物種。據科研部門的監測研究表明,長江流域江豚數量1984年為2700頭,2006年已銳減至1800頭,目前不到1500頭,而且正以每年超過5%的速度死亡。按照這個速度,再過20年左右,江豚就將永遠告別人類,這絕非妄言。

      ???? 僅剩的一千多頭江豚,有一半生活在長江干流,另一半在鄱陽湖、洞庭湖,其中鄱陽湖約有400頭。國內外鯨豚類專家一致認為,鄱陽湖是江豚的重要棲息地,對該物種的保護至關重要,而且估計隨著長江干流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鄱陽湖可能成為江豚最后的避難所。去年鄱陽湖連續發生江豚死亡事件后,農業部漁業局負責人高度重視,安排中國漁政指揮中心、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等單位專題調研,要求了解詳實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研究對策。

      ???? 今年春季,就在調研組達到鄱陽湖星子縣考察的當天,又發生了一起江豚受傷擱淺事件。調研組現場看到,一頭小江豚傷痕累累,受傷處已感染,長滿霉菌,在被漁民發現并報告漁政人員救護時,已奄奄一息。同行的中科院水生所專家立即對其進行傷口處理并啟程運往水生所搶救,由于傷勢過重,不幸的小江豚還是在途中死亡。

      長江母親的無奈

      ???? 長江母親養育了世世代代中華兒女,也養育了無以計數的水生生物。某種程度上說,以水為生的江豚、中華鱘、白鰭豚等生物更是長江的“親生兒女”?,而且因其處于食物鏈的頂端,千萬年縱橫江湖,并無生命之憂。直到今天,缺乏行為約束的人類開始痛下殺手,令眾多長江水生生物變得珍稀、瀕危,面臨滅頂之災。

      ????? 江豚不斷死亡并走向滅絕的原因很多,都是明擺著的,不妨來聽一聽江豚的“控訴”。

      ???? 第一,大量工程建筑擠占生存空間。長江干流攔壩蓄水,直接切斷了江豚的洄游通道;大批橋梁建設讓“天塹變通途”,鋼筋水泥橋墩卻成為一道道水下物理屏障;長江支流、通江湖泊、沿江兩岸的各類工程建設熱火朝天,在沿江開發、借水生財的同時,卻往往不顧惜了水以及水中的生物。

      ???? 第二,人類大肆捕食魚類,造成豚類餌料短缺。漁業捕撈強度不斷增加,導致長江漁業資源下降,大量魚類物種消失,生物鏈受到嚴重破壞,“四大家魚”等江豚主要餌料數量減少,個頭縮小、品質退化,竭澤而漁的捕撈行為造成江豚“糧食危機”。盡管漁業部門每年大量人工增殖放流魚類,仍無濟于事。饑餓的江豚往往會鉆入定置網尋找食物,被網具困住而拼命掙扎,非死即傷。水生所近兩年的捕豚科考中發現,鄱陽湖江豚普遍體型瘦弱,2010年捕獲江豚的平均肥滿度明顯低于去年。

      ???? 第三,頻繁的水上活動,讓江豚不得安寧。長江作為交通運輸的黃金水道,船只往來川流不息、日夜鬧騰,噪音和振動干擾豚類的聲納系統,多數江豚可能已經神經衰弱;大量船舶運行同樣擠占了江豚的生存空間,機船螺旋槳會造成直接傷害。采砂行為攪渾江水湖水,毀壞淤泥中水生生物的繁殖場所,改變水底結構,對水域生態環境的破壞不亞于“野蠻拆遷”。電毒炸魚等非法作業,更是最為直接的索命方式,搶奪了漁獲也誤害了江豚。

      ???? 第四,水域污染加重,江豚飲用水危機。隨著沿江工業的快速發展,工業排污和生活排污不能有效遏制,長江水質總體上仍呈惡化趨勢,江豚生存于江湖之中,無法逃避,別無選擇。

      ???? 第五,鄱陽湖、洞庭湖枯水期延長,江豚成為直接受害者。一般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為鄱陽湖和洞庭湖枯水期,其余時間為豐水期,近年因氣候及三峽蓄水運行等原因,這兩個通江湖泊的枯水期提前,且持續時間長。鄱陽湖去年9月初就進入枯水期,導致湖體面積和容積大幅度減少,江豚活動空間變得狹小,擱淺、誤入漁網及受到其他傷害的概率增大。去年通過網絡監測到的21頭死亡江豚,有85%死魚枯水季節。

      ???? 凡此種種,難以細表,江豚的日子早已備受煎熬。

      保護區能做些什么

      ????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長江中下游江段先后建立了7個豚類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3個國家級保護區,位于湖北的石首天鵝洲保護區、洪湖新螺段保護區,位于安徽的銅陵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江西鄱陽湖江豚保護區和江蘇鎮江豚類保護區;2個市級保護區,湖南岳陽東洞庭湖豚類保護區和安徽安慶江豚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202平方公里。由農業部牽頭,與相關科研單位和地方政府組成長江豚類保護網絡,2001年制定了《長江豚類保護行動計劃》。

      ???? 中國漁政指揮中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處樊祥國處長介紹,這7個保護區以江豚為主要保護對象,同時兼顧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等其他珍稀物種,應該說對保護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地發揮了積極有效作用,還成功建立了江豚遷地保護群體。在缺少專項保護經費、省市級保護區無固定人員編制、基礎設施薄弱等種種困難因素下,地方漁政部門盡力而為,履行管理職能。

      ???? 江西鄱陽縣漁政分局王興干局長告訴記者,他們長年向漁民群眾開展法制宣傳,漁民誤捕江豚后能夠及時報告、及時放生的,由分局發放400元的獎勵金。而這個獎勵會是他們從極其有限的辦公經費中擠出來的。在鄱陽湖區不存在漁民群眾偷捕或捕食江豚的現象,而且形成相互監督的良好風氣。

      ????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7個保護區發揮作用,長江江豚的命運會更加凄慘,但是保護區的作用也相當有限。湖北石首的天鵝洲保護區正式名稱為“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鰭豚也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目前基本上消失,用專家的描述叫“功能性滅絕”,無法繁殖,形不成群體。對某種生物劃區保護,實際上標志著它已經瀕臨滅絕,不堪重負的長江母親自身也已經傷痕累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李彥亮說,江豚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把省市級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實行更加嚴格規范的管理,并在保留一定野生種群的基礎上,加快人工繁殖的研究,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中華鱘的保護是個成功的例子。

      專家呼吁:救救江豚

      ???? 2006年,溫家寶總理曾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強對長江豚類的保護和研究。漁業工作者和水生生物專家們勉力呵護江豚,并對大量水生生物物種的滅絕有切膚之痛。然而,當物種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產生矛盾時,當江豚的生存權與捕撈漁民的生存權碰撞沖突時,往往是“舍魚而取其他”。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注重眼前而忽視長遠利益,幾乎是一個通病。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近期再次發出呼吁,強烈建議加強保護區的管理和資金投入,并盡快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形成對瘋狂挖沙、圍堰等過度漁業更為有效的制約。同時完善科研基地建設,加強科研合作攻關;從根本上解決捕撈漁民的生存發展問題,讓更多漁民轉產轉業、退出捕撈。

      ???? 江西省農業廳在寫給省政府的請求中,要求擴大保護區范圍,調整保護區功能,并使用了“搶救性保護”的表述。

      ???? 國家發改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中,提出“重點加強江豚、鰣魚等瀕危物種保護”和“重點建設鄱陽湖江豚自然保護區”的要求。

      ???? 各方面的政策、建議和呼吁怎樣落實到行動上,并形成強力與合力,才是關鍵。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長江和我國沿海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面臨生存威脅,江豚滅絕倒計時早已啟動,真正不希望成批量的“水中活化石”被我們這一代人毀掉。潛居江湖、水深火熱的江豚遠離人們的視線,遠遠享受不到大熊貓那樣的待遇,生存還是死亡,請人類作答。

      來源:中國漁業報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