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天津市科委主辦的“百家院所走進天津,京津冀協同與創新”系列活動在天津市舉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顯良受邀出席座談會并發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健、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曹廣斌、長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紀鋒和院機關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調研和座談。該系列活動旨在為京津冀及其他地區科研院所間搭建高規格交流平臺。
會上,張顯良介紹了我國漁業概況和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介紹了中國水科院與天津已有合作的豐碩成果,并提出在天津建設科技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平臺、人才培養3大平臺的發展思路。
天津市科委主任趙海山表示,將加快推進科研機構聚集區建設,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從軟硬環境兩方面全力支持科研院所增強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鼓勵院所依托自身技術成果和資源實現創新創業,引導院所更好地服務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會議期間,13家國家級院所和天津企業及院所現場簽訂了19項院企合作項目,主要涉及環保、節能、設施農業等3大領域。黃海水產研究所、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長江水產研究所分別和天津立達海水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天津市天祥水產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建天津市海水養殖種業技術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和淡水魚類人繁育種兩個基地。
據介紹,長期以來,中國水科院與天津市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2005年,中國水科院與天津市政府簽訂了長期科技合作協議,開展了多方位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雙方共建了渤海水產研究所,天津市海、淡水養殖兩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以及天津漁業首家院士工作站。通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全國漁業科技協作網等平臺,中國水科院9個研究所與天津漁業有關方面在養殖、加工、遠洋漁業等多個研究方向開展合作,實施了20多項科技合作項目,引入大菱鲆、大鱗巴等10多個養殖新品種;引進現代都市漁業建設新技術20余項。中國水科院50多位專家常年與天津相關單位開展科技合作,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轉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和實用技術人才。天津漁業已成為中國水科院科技支撐與服務的重要對象,同時也為中國水科院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實現了合作共贏。
此次對接活動將是中國水科院與天津合作的新起點,今后,中國水科院將全面深化與天津的合作,發揮國家級院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提升京津冀院所協同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在津轉化。
會前,張顯良等一行人調研了天津市渤海水產研究所、天津市天祥水產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并與天津市農委、漁業局和相關企業領導進行了座談,共謀天津漁業發展宏圖。
來自北京和河北等省市的50余家國家級科研院所、120余家單位,共200余人參加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