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rdekm"><bdo id="rdekm"><dfn id="rdekm"></dfn></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rdekm"></progress>
    <menuitem id="rdekm"><strong id="rdekm"><delect id="rdekm"></delect></strong></menuitem>

    1. <samp id="rdekm"></samp>

      <samp id="rdekm"><sup id="rdekm"><ruby id="rdekm"></ruby></sup></samp><tbody id="rdekm"><bdo id="rdekm"></bdo></tbody>

      綜合新聞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綜合新聞 - 正文

      黃海所發現對蝦偷死病的疑似病原

      日期:2014-10-23 00:00    作者:黃海研究所    來源:     打印    加大 減小

      近期,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組織病理學、人工感染實驗、疑似病原基因進化分析、病毒分離純化和熒光原位雜交等研究手段,證實一種新型的野田村病毒是導致對蝦偷死病的疑似病原,這種病毒被命名為對蝦“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該發現首次揭示了對蝦偷死病的病原學病因,為該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已在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上發表。

      對蝦“偷死”現象主要發生在高密度養殖的蝦塘,由于患病對蝦很少游到水面或淺水區,絕大部分死蝦出現在池底,不易及時察覺,故被養殖者稱之為“偷死病”。該病多發生于水溫較高(28℃以上),養殖30—60天后,累計死亡率約60-80%。黃海所科研人員長期對對蝦病害流行病進行監測,通過調查了解到我國海南、廣西等地早在2005、2006年之前就發生過這種病害。2009-2010年向北擴散到廣東、福建、江蘇和山東等地,至今我國主要對蝦養殖地區的對蝦偷死現象依然非常嚴重,并呈現出爆發性流行的趨勢。

      圖1. 患偷死病凡納濱對蝦的病征:黑色箭頭示局部發白或透明度下降的肌肉;白色箭頭示萎縮、顏色變淡的肝胰腺;黑色三角示患病對蝦、黑色帶邊框三角示健康對蝦,白色三角示健康對蝦的肝胰腺。

      圖2. 基于RNA聚合酶序列的野田村病毒科已知病毒的進化樹分析。可見CMNV屬于野田村病毒科α野田村病毒屬(方框示CMNV)。

      圖3. 純化的CMNV病毒顆粒。A和B為經過蔗糖密度梯度純化的CMNV顆粒的電子顯微鏡圖片(黑箭頭示體積較大的病毒顆粒,白箭頭示體積較小的病毒顆粒);C和D為病毒粒子的放大圖,圖中可見CMNV表面具有野田村病毒常見的突出物(Protrusions)。

      (病研室 供稿)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